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鴻海,客戶要的是敏捷

徐柏峰
日前美國亞利桑那州州長Janice Brewer來台參訪,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自接待。郭董在會後表示,「世界在改變,美國也在改變」,包括Apple在內,AmazonFacebookGoogle美國大企業,都希望鴻海能在當地提供快速樣品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1]
        其實,郭董提到的這幾家世界級大咖,就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幾家敏捷企業:
        先就Apple來說,在Steve Jobs還健在的時候,就是終極產品代言人(Product Owner, PO),負責定義Apple產品需要提供什麼功能,才能取悅消費者;Apple經常把重要的產品功能,交付給小團隊負責,例如,當年MAC上的Safari瀏覽器,就是透過2名工程師合作轉移到iPAD上面;Apple企業內部建立「擔責員工」(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 DRI)的環境,任何一個任務出錯時,都一定找得到一個必須負責的窗口;公司文化鼓勵的是「做大事,而不是省大金」(do great work, not save dollars)[2]
        再說Amazon吧!身為全球最大的網路線上零售商之一,Amazon成立第5(1999),就開始導入敏捷實務,而在2004~20095年間,Amazon的開發部門徹頭徹尾轉型,大量使用Scrum的工作方法。[3]
        另外,Facebook內部敏捷管理行之有年,早在2011年初,Facebook把工程師、美工、資料專家、專案經理和行銷人員合組成Collocated團隊,以及快速開發和每日站立會議(Daily Standup Meeting)這些敏捷實務,就曾獲得Time的專題報導。[4]
擷取自 http://content.time.com/time/video/player/0,32068,712448402001_2037228,00.html

        至於已經是搜尋引擎代名詞的Google,在2006年間就首次導入Agile,執行大型的分散式專案,當年還請到Scrum的共同創始人Jeff Sutherland,在Retrospective時到場幫忙分析Google的敏捷經驗教訓。[5]
        接觸過敏捷專案管理的人都知道,敏捷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工作文化,團隊由跨部門的通才組成,快速依據客戶需求,循序漸進交付客戶在每個開發期間「最急著看到的東西」(=最有價值的東西)。客戶因為經常可以看到實際的成果,因此對團隊產生信任;公司不再一昧地追求Cost down,也不鼓勵個人績效,因為團體成績重於個人成績,而團隊士氣才是產能的動力;主管不再把壓力轉嫁在團隊身上,而是挺身而出,想盡辦法幫團隊排除工作的障礙。
        世界大廠對鴻海的期盼,正是台灣轉型的契機。如果像鴻海這麼大的集團,也能夠由上而下體會到敏捷的精隨,日後其他企業再紛紛跟進,或許就能把打造出「客戶放心、團隊開心」的敏捷台灣了。
(本文作者為敏捷教練、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ACP®,以及台灣、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RMP®)




[1] 「郭台銘:美大企業盼鴻海開發能力」,2013/11/09,中央廣播電台,參考: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63134; 「鴻海 擬赴美東西岸設總部」,2013/11/09,聯合理財網,請見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285103.shtml
[2] Steve Denning, “Is Apple True ‘Agile’?” See http://www.forbes.com/sites/stevedenning/2012/02/03/is-apple-truly-agile/
[4] David Ramel, “How Facebook Does Ag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See http://adtmag.com/articles/2011/01/14/how-facebook-does-agile.aspx
[5] Jeff Sutherland, “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Google,” InfoQ. See http://www.infoq.com/presentations/Agile-Management-Google-Jeff-Sutherland

敏捷專案管理: 寂寞星球的聰明律師

徐柏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法律工作應該很難敏捷吧?法務的工作吃緊,不但要負責制定合約制定、協商客戶,還要提供法律諮詢,而法律文字通常又要琢磨很久,想要求快求變的敏捷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日前,全球最大的旅遊書籍出版商-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有一群聰明的律師,用創意導入敏捷的工作方式,顛覆了我們對法務工作的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 Lonely Planet Legal Affairs: smart people + lean work practices = innovation,網址http://lunatractor.com/not-just-an-it-thing-our-book/lonely-planet-legal-affairs-smart-people-lean-work-practices-innovation/
        寂寞星球的法務部門,過去也是過著死亡行軍地爆肝人生,每天加不完的班,客戶搞不清楚狀況就要訂合約,可是往往合約做出來之後需求才真的浮現,雖然工作累個半死,公司卻缺乏管理法務工作進度的機制,導致其他部門的同事,以為法務閒著沒事,因此不斷插件,造成地法務時間被嚴重切割,士氣低落。大約從2008年開始,這群法律人從IT部門學來敏捷方法,大約花了3個月,自創了一套融合Scrum、Kaban和Lean的工作方式,在辦公室豎起大大的工作看板,把每個客戶的法務需求寫在便條貼上,團隊以每周為一期,在看板上排定任務的優先順序,成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開15分鐘的站立會議,根據自己的法律專長,選擇當天要執行的任務,而任務看板上,則把每個任務的進度,分為待辦、進行中、卡關、和客戶確認(相當於測試)和完工等5個狀態。自從導入這個做事方法,客戶可以視覺化看到工作進度,團隊做事也覺得有方向感,從此效能增加、士氣大振,成為非IT產業引入敏捷的知名案例。
Lonely Planet Legal Affairs: smart people + lean work practices = innovation,網址http://lunatractor.com/not-just-an-it-thing-our-book/lonely-planet-legal-affairs-smart-people-lean-work-practices-innovation/
(本文作者為敏捷教練、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ACP®,以及台灣、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RMP®)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敏捷專案管理:即刻救援的故事Chile Ayuda

徐柏峰
        突如其來的一場天災,讓全世界見證到敏捷的效率。
照片為 Claudio Núñez 所攝
照片為 Claudio Núñez 所攝
2010227日凌晨334分,南美洲的智利傳出芮氏規模8.8的強震,緊接著引發的大海嘯浪高3公尺,沿海地區受到重創。這場史上第6大的地震,不但奪走700條人命,也讓人口僅有1700萬的智利,多達150萬人無家可歸。地震發生後不久,一名叫佩德羅‧佛安德斯‧舒斯特(Pedro Fuentes Schuster)的智利青年,在推特(Twitter)發文徵求各方志士挺身而出,幫同胞走出難關。
Agile
摘自Agile 2011: One earthquake, 300 volunteers and 6 days to build a portal
        推文發出1天內,來自各地的60名義工,湧入聖地牙哥市馬波丘河畔(Mapocho River)的1間辦公室,啟動一個名為救援智利(Chile Ayuda)的入口網站開發專案,期望在最短時間內幫災民找到親友,並把善款和賑災物資,發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透過社群媒體的串聯,專案團隊2周內就膨脹到300人,所有成員依照專長不同,分為工程師(Engineer),媒體記者(Journalists)、網頁設計師(Web Designers)和理事會(Board)等4個工作小組。如此龐大的義工部隊,讓原本只能容納20個人的辦公室,時時刻刻的擠著上百個人。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是個超高難度的專案:時間緊迫、需求持續演進,雖說人多好辦事,但團隊臨時成軍,義工之間大多不認識,光是溝通協調就是一大挑戰。秉持著和時間賽跑救人的理念,佩德羅靈機一動,想到用敏捷的方式,管理這個即刻救援的大型專案。他把軟體敏捷團隊常用的Scrum Framework稍做微調,當成大家做事的框架:
  • 原本最長30天1期的開發周期(稱為Sprint),縮短1天就是1期
  • 每天舉行3次站立會議(Stand-up Meeting),讓團隊成員間匯報進度,並設定未來8個小時的優先目標
  • 用看板(Kanban Boards)顯示工作和進度,讓成員自己挑任務,不必等人指派
  • 由於成員眾多,為了避免亂槍打鳥的大鍋炒會議,團隊和團隊之間的溝通,透過Holacracy的雙向連結方式,各派一員代表團隊溝通,促進快速達成決策
        另外,夜以繼日的趕工,讓很多人累到睜不開眼睛,一群義工們二話不說,現場就幫夥伴們「馬一節」,成為專案溫馨的插曲。
摘自Chile Ayuda網站影片
        這個即刻救援的大型團隊,當時雖然不受外界看好,還受到政客試圖插花作秀的壓力,但透過敏捷的工作方式,只花了6個工作天,就做出Chile Ayuda入口網站,也整合了Google Person Finder、Twitter stream和Facebook的App,即時幫3500名受災者找到親友,專案的Facebook專頁迅速累積了150,000 名粉絲,成為敏捷救人的知名案例。

畫面取自 http://www.chileayuda.com/
(本文作者為敏捷教練、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ACP®,以及台灣、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RMP®)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親愛的,我們家變敏捷了

(圖片取自Bruce Feiler個人網站)

徐柏峰

對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來說,如果能寫出一本書登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排行(Best Sellers),這輩子就已經揚名立萬了,如果能夠寫出好幾本暢銷書,後半輩子就有接不完的通告,跑不完的演講。已經達到這個境界的美國名人布鲁斯.法伊勒(Bruce Feiler),頂著暢銷作家的光環,既主持節目,又在紐約時報擔綱寫家庭版專欄,上有高堂下有一雙稚女的他,深感要在這個時代當爸媽,壓力實在太大,因此他花了3年的時間,跑遍大江南北,走訪很多專家學者,希望求得讓家庭快樂美滿的妙方。在偶然的機會下,布魯斯聽說有1位宅爸肩負全家6口的經濟重擔,家裡有4個正在「轉大人」的小孩,其中有1個是自閉症,還有1個是過動兒,但全家在混亂中透過另類的方式運作,孩子們會自動自發管理自己,不必爸媽操心。布魯斯既羨慕又驚奇,決定一探究竟,經過一番訪查後發現,原來宅爸是非常熱愛工作(或說中毒很深)的軟體工程師,竟然把全家老小編成「家庭團隊」,把親子關係當成專案來管理,宅爸把公司開發產品專案的遊戲規則拿回家用,這套方法就是敏捷式專案管理!

        學國際關係出身的布魯斯,立刻決定發揮跨界精神,把宅男宅女管理軟體專案的方法學起來,拿自己的妻小來做實驗,研發讓家庭和樂融融的密技。布魯斯沒有花大錢請顧問來做AS IS TO BE分析,而是把老婆小孩集合起來,先土製了一個簡易看板,全家一起規劃每日待辦工作清單(Morning Checklist ),接下來的每1天,2個女兒每天對著工作清單,做完1件就自己消掉1件,這樣過了1個星期,家裡吼小孩的聲音頓時減少了大半,受到這個實驗成功的激勵,布魯斯這一家人又把敏捷的定期展示會議,改造成家庭會議(Family Meeting),還參考敏捷軟體開發宣言,制定了自己的敏捷家庭宣言(Agile Family Manifesto)。布魯斯後來把自己家裡導入敏捷方法的點點滴滴,彙整成上百個最佳實務,寫成1本《快樂家庭的秘密》(The Secrets of Happy Families),這本書推出沒多久,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前5名,也幫布魯斯寫下10年內連續6本書上榜的紀錄,也成為敏捷最另類的導入案例。
(本文作者為敏捷教練、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ACP®,以及台灣、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RMP®)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敏捷專案管理: 素人造車的故事 WikiSpeed

徐柏峰


roadster three quarter
圖片取自 WikiSpeed 網站
汽車排放的廢氣,一直是溫室效應的元兇之一,國內外很多汽車製造大廠,都投入開發低油耗、低排放的環保節能車,希望能在市場上攻城掠地。20128月間,美國政府宣布未來的車輛平均油耗標準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s, CAFE),要求汽車業者出廠的家用車,在2025年前要達到每英里54.5加侖(miles per gallon, MPG),相當於加1公升的油要能跑23.17公里(Kilometers per liter, KPL)的水準。用風險管理的術語來說,如果業者能提前做出新產品,符合這個未來法規的要求(Regulatory Compliance),就是一個創造買氣的正面機會,如果業者反應慢半拍,不能快速推出新產品,這就是一個負面威脅了。對汽車製造業來說,推出新車就是一種改變,不過既有改變流程非常緩慢,從企劃、研發到生產,每個階段都是以年為單位,等到成品銷售到客戶端,收到回饋意見,已經過了好幾年。因此有人比喻說,如果有設計工程師想改門的規格,要花上10年,等到投資在舊門模組生產線的1億美元都回本,才能再做下一個。[1] 如果您在汽車大廠的明日之星,奉高層指示,需要帶隊開發1輛油耗 100 MPG (42.51 KPL)5秒加速到100公里、極速239公里的原型車,您覺得要花多少時間呢?有人用敏捷專案管理法,3個月就做到了!
2008年間,美國知名汽車保險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主辦了一場汽車設計大賽,祭出總獎金1億美元,吸引各方車壇好手,打造「油耗100 MPG而且真的能開上路」的原型車。當時一名叫做Joe Justice的年輕人,決定投入這場賽事,起初他孤軍奮戰,拼裝出一個不是很理想的雛型,達不到比賽的高規格,來自軟體業的他並不氣餒,決定用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方法,在部落格上詳述自己閉門造車的過程,廣召有志之士共襄盛舉。Joe的熱血打動了很多網友,不到幾天的時間,Joe從「撞鐘的校長」,升格為Team Leader,帶領來自4個國家的44名志工,以WikiSpeed為隊名,向100 MPG的方向邁進。
當時WikiSpeed這一隊,既沒有財團挹注、也沒有知名大學的研究資源,更慘的是,Joe從學校畢業以後,一直待在軟體產業用敏捷開發法工作,對於怎麼憑空造出一輛車,根本就沒有頭緒。個性樂觀的Joe,索性把出社會以來學過的所有敏捷「招式」,全部用在WikiSpeed這個專案上。
第一,Joe採用Scrum框架,以7天為1個衝刺期,每隔7天他就召集WikiSpeed的團隊成員,檢視大家共同開發的實際成果,並決定未來7天需要修改或是新增的部分。
第二,X-Prize主辦單位強調,參賽車都要符合道路安全規定,針對這個需求,Joe二話不說,用User Story搭配測試驅動開發(Test Driven Development, TDD)來解決。當時他在一張便條貼上寫道:身為一個使用者,我開的車子二氧化碳排放要低於每100公里100公克,如此一來我才能減少氣候變遷(As a user I can drive a car emitting less than 100g of CO2 per 100km driven so that I can reduce climate change)為了滿足這個需求,WikiSpeed團隊DIY了一個測試儀器,先從達不到排氣標準的案例開始測試,然後邊做邊改,做出符合大會排氣規定的版本。[2]
第三,極致開發法(Extremely Programming, XP)知名的配對工作(Pair Programming),在Joe的團隊發揮到淋漓盡致。在WikiSpeed專案中,團隊謹守「2個臭皮匠勝過1個諸葛亮」的心法,所有的工作都是21組,執行工作時都是邊做事邊說話,一方面腦力激盪,也讓彼此都能掌握技術細節,省掉傳統開發流程中先寫詳細文件再開會說明的時間。
第四,WikiSpeed雖然是跨國團隊,溝通效率卻出奇的好。Joe深知可見度(Visibility)在團隊開發中的重要性,因此他在工廠裡面放了一大面白板,貼上專案開發的願景和里程碑,讓團隊成員抬頭就看到為何而戰,同一面牆上也用便條貼組成產品功能清單(Release Backlog)和本期功能清單(Iteration Backlog),讓大家知道彼此正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有什麼問題,以及做完了什麼。這個直覺的作法,正是精實(Lean)專案管理教科書上鼎鼎有名的看板(Kaban)。另外,因為WikiSpeed成員橫跨多個國家,不能隨時見到面,因此Joe也利用社群網路聯繫團隊,透過雲端儲存空間交換文件電子檔,充分做到溝通無障礙。
standup meeting in front of kanban board
圖片取自 WikiSpeed 網站
Joe的熱情鼓舞下,WikiSpeed這支汽車製造業者眼裡的雜牌軍,用敏捷拼盤的作法,在3個月做出一輛原型車,竟然拿到X-Prize主流汽車類的第10名,把一百多家各國汽車廠和知名大學團隊甩在後面,跌破很多專家眼鏡。X-Prize這一仗聲名大噪後,WikiSpeed團隊受邀在2011年參加北美汽車大展(Nor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uto Show),主辦單位把他們的車子放在主樓層展示,位置排在福特和雪佛蘭的中間,讓他們出盡了鋒頭,而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和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這些主流媒體,都爭相報導這個敏捷團隊素人造車的故事。
02 low-res from CTR Flickr
圖片取自 WikiSpeed 網站
(本文作者為敏捷教練、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ACP®,以及台灣、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RMP®)



[1] Steve Denning, Wikispeed: How A 100 mpg Car Was Developed In 3 Months, Forbes, http://www.forbes.com/sites/stevedenning/2012/05/10/wikispeed-how-a-100-mpg-car-was-developed-in-3-mon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