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PMI-ACP選對課,專案黑白變彩色

徐柏峰
        針對需要培養專案管理技能的朋友,以下是我以過來人經驗,給您的良心建議:
第一、如果您來自營建或航太產業,不要懷疑,直接去學PMP,考上不一定能加薪,但工作有機會用到。
第二、如果您身處的行業,客戶需求變化快,而且市場反應時間很短,客戶初期講不出詳細的規劃,但看到實際的東西之後又會衍生新的想法,您需要的就是融合敏捷開發和精實管理的實務做法,簡稱敏捷式專案管理。
第三、敏捷式專案管理是從實務累積出來的做事方法,因此,認證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整合一群人的力量,在短期之內演進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而且在這過程中,客戶和團隊互相依賴、互相信賴,專案經理則是放下身段,用服務團隊的心態在帶人。
第四、如果您一定要去考敏捷的證照,PMI-ACP®確實是CP值比較高的選擇,由於PMI-ACP®的是PMI Agile Certified Practitioner的縮寫,大意是「獲得PMI認證的敏捷實務人員」,考試資格要求的21小時Contact Hours,必須是透過敏捷實務課程取得的時數(must be earned in agile practices)。在挑選課程時,切記,擅於製造PMP的補習班,有的盡是講師大隊、考古題、輔考機制和SOP,他們唯一沒有的,就是真正使用敏捷管理專案的經驗。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PMI-ACP考過就是榜首?世界奇聞只有台灣有

徐柏峰
     
Source: Dreamtime.com



        日前看到以量產PMP證照馳名的補習班,主張要用以往消費PMP一樣的方式,針對PMI-ACP®組成輔考團隊,用SOP的方式生產PMI-ACP®。我推動敏捷專案管理3年以來,最擔心的事終於要發生了。
        PMI是享譽國際的專案管理組織,PMI就連釋出認證的程序,都是經過ISO的流程認證,PMI每隔幾年就對專案管理業界進行大規模的需求調查,然後據以修正認證的方向,這幾年PMI繼PMP之後接連釋出的PMI-RMP®、PMI-SP®、PgMP、PfMP和PMI-ACP®等認證,就是這樣因運而生的。PMI聲稱,擁有這些認證,就是區別專案從業人員是否具備專案管理能力的指標,這話除了在台灣以外,在全球其他國家幾乎真是如此。早年我在澳洲的時候,PMP剛剛起步,看到學校公佈欄上的PMP相關資訊,覺得這是一張黃金證照,果不其然,以2013年為例,在澳洲用有這張證照,年薪中位數是13萬4千多美元,折合台幣超過400萬,就連在美國,行情也有10萬8千美元,相當於台幣324萬。至於台灣呢?PMP薪資連年倒退,連年終一起算下去,中位數勉強達到84萬台幣,全球排名連奈及利亞都不如。
        為什麼台灣的PMP這麼不值錢呢?問題就出在那些掛著顧問公司招牌,卻沒真的做顧問事業的補習班身上。台灣這些補習班老闆,一面靠著有系統的「輔考」制度,用講師部隊,加上前人記憶的考古題,填鴨式地量產PMP,另一方面則是砸下大筆的行銷費用,自己創協會、辦雜誌,並包下搜尋引擎上有關專案管理相關的關鍵字,讓真的想學專案管理的人,怎麼也找不到真的有用的資料。過去這幾年來,幾家補習班聯手,在台灣製造的1萬4千多個PMP,讓台灣PMP人數衝進全球第6~7名,但薪水卻是敬陪末座,成為全球專案管理業界的奇觀。
        其實,PMI透過PMP推廣的知識,是從營建產業衍生出來的工作方式,不過根據PMI的統計,台灣營建業的PMP,只有2.6%而起,至於台灣真正人數最多的PM,則是來自資訊、電子業、製造業和電信業,人數加起來逼近70%。長期以來,絕大多數的考生回到職場上,都不能把PMP的相關知識應用在工作上,道理就是如此。不過諷刺的是,補習班一邊唱著推廣專案管理的高尚目標,但學員從講師部隊和考古題庫裡學到的,卻是自己產業完全不適用的工作方式,這才是PMP身價就一天比一天低的真正原因!!!
        PMI因為體驗到PMP在大部分專案不適用的危機,從2011年開始力推PMI-ACP®,作為管理一般(就是大部分)專案的方法,並把PMP定位為「大型專案」的管理方法。國內後知後覺的一些補習班,在抗拒了3年以後,也逐漸感到PMP的大勢已去,趕忙拿香跟拜。日前,看到一家補習班老闆大言不慚地說,終於「輔導」過一名講師,以2P的全國榜首之姿,考過PMI-ACP®,還說幾年前集合一大群人用了3周寫了一大本厚重的計畫,用的就是很像敏捷的方法。我也不知道這老闆是刻意欺騙還是搞不清楚狀況,告訴各位:
第一、PMI目前的考試,從來就沒有什麼榜首不榜首的說法,在考試現場的電腦畫面上,考完的時候電腦會針對每個出題範圍計算成績,每組成績考到Moderate Proficient以上就是過關,考到Proficient就是熟練,如果是Under Proficient就是不佳,所有範圍平均在Moderate Proficient的話,這個認證大概就會過關了。目前,PMI根本沒有說過中答對多少題才算過關,或是要考到幾分的說法,更不用說公布這些成績了,聲稱自己是榜首的人聽清楚了,從2011年以來,和我一起學習並且考過PMI-ACP®的朋友大約是90名,包括我在內,這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是拿到2P的成績,下次要吹牛以前,恐怕要先做做功課。如果2P算榜首,那1P是不是就算榜眼?沒半P的都可以自稱是探花了?
第二、敏捷的專案主張的是價值驅動,團隊成員是根據先做出實際的東西,到最後才寫需要的文件。當年智利發生8.8級地震,人家用敏捷管理300人的團隊,6個工作天就做出救災的應用程式了,幫了3500個災民找回家人。當年智利那這批先驅後來分享敏捷即刻救援的經驗,強調的是透過快速溝通讓專案向前演進,而不是寫出什麼厚重計畫來指導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敏捷精神。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MetaScrum,跨部門溝通踹共

徐柏峰
Jeff Sutherland
Photo Source: Wikipedia
日前重聽Scrum Framework共同創始人Jeff SutherlandGoogle的演講,對MetaScrum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原來,在Scrum的實務裡,除了用Scrum of Scrums來管理多個開發團隊以外,還有一招MetaScrum,可以讓不同部門的主管定期「踹共」,把跨部門的需求一次談清楚。
根據Jeff Sutherland的見解,Scrum團隊裡面最關鍵的人就是Product Owner(簡稱PO),在Sutherland自己的公司,PO每周定期和業務、行銷、開發、服務等等部門的主管開會,報告這一周團隊交付了什麼,下周準備交付什麼、這一周以來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看起來很熟悉嗎?沒錯,這三個問題和Daily Scrum非常類似,不同的是,這場會是事由PO報告,讓利害關係人之間同步整個公司每個專案的最新狀態,因為會議上公司重要的主管都在場,因此只要是產品面的重大議題、資源調度、發布時程調整這類的重大決定,在這場Open Space的會議上就可以決定。換句話說,一天之內重要決策所需要的溝通就跑完了,不必事先寫簽呈,快又有效[1]
另外,對敏捷開發有興趣的人,對Jeff Sutherland應該不陌生。Sutherland是不折不扣的「π型人」[2] 早年念的是軍校,越戰期間當飛官,出過100多次任務,經過11年的軍旅生涯後,Sutherland到醫學院進修,還拿到博士學位,後來他投入資訊科技產業,從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和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一篇文章的啟發,在OOPSLA'95大會上,和Ken Schwaber一起提出在資訊業用Scrum的做法,2001年的敏捷軟體宣言(Agile Manifesto)中,Jeff Sutherland也是17位起草人之一。


相關文章:Scrum的起源--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


[1] Jeff Sutherland的知名演講 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Google,請參考http://www.infoq.com/presentations/Agile-Management-Google-Jeff-Sutherland
[2]π型人是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說法,用來形容除了本業以外,還具備其他專長的人。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Scrum的起源--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

徐柏峰



新產品開發的遊戲規則正在改變,很多公司已經發現,要在當今的競爭市場上出線,除了提供高品質、低成本和差異性這些「基本要求」,還要具備速度以及彈性像橄欖球賽一般的途徑以整隊為單位透過來回傳接,試著在場上攻城掠地更適合當今的競爭性需求

這段文字摘自19861月份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專文,題目叫做「新新產品開發遊戲」(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這是當年全球製造業大廠運作的心得,也是後來軟體業敏捷開發Scrum方法的起源。
當時任教於日本一橋大學(Hitotsubashi University)的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和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兩位教授,走訪當時美日兩國製造業大廠後,發現在當時的環境下,製造業大廠每年收益中,越來越多的比重來自新開發的產品,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勝出,這些公司把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流程先放一邊,改用又快有彈性的方法發展新產品專案,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借用英式橄欖球(Rugby)的術語,把這個現象比喻為「用正集團推進」(Moving the Scrum Down-field),這是Scrum這個字第1次用來描述專案管理或產品開發。看過英式橄欖球的朋友應該知道,Scrum是比賽暫停或有一方輕微犯規後的爭球方式,雙方各派出8名球員,互搭肩膀組成4313排人牆,等裁判下達指令後,雙方人牆頭肩相頂,由其中一方的球員找機會把球投入對峙人牆中,幫隊友爭取持球前進的機會。透過Scrum爭球時,場上情勢瞬息萬變,雙方隊員要隨時因應變更,才能掌握到優勢。或許也因為這樣,Jeff Sutherland和Ken Schwaber當年才會把體悟出來的軟體開發新方法,命名為Scrum Framework。
有趣的是,當年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所說的「新新產品開發遊戲」,在製造業沒有激盪出什麼光與熱,兩位學者歸納出的6點新遊戲規則,後來在軟體業敏捷開發法興起之後,反而成為專案的共同特點了。
特點1,既有不穩定性(Built-in instability)
因為是開發全新的產品,管理高層也沒有經驗,因此只會指示大方向、大目標,就啟動開發專案。
特點2,自我管理的專案團隊(Self-organizing project teams)
因為是開發新產品,既有資訊非常少,公司派出跨部門菁英團隊,像他們像新創公司一樣運作,開發過程中公司打開荷包閉上嘴巴,讓團隊自我管理,自我超越。
特點3:開發階段重疊(Overlapping development phases)
新產品發展的各個階段,不再像過去一樣,要等上一個階段結束,才到下一個階段,從概念發想到生產之間,跨部門的團隊成員編在同一隊,把原本要一關過完才到下一關的開發流程,改成重疊的流程。流程中的每個階段,不同部門的成員投入專案的時間稍有不同。例如,研發的人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專案內,但生產部門的人比較後期才會加入。
特點4,多重學習(Multilearning)
強調知識就是力量,不論是在個人、群體還是整個公司的層次,都鼓勵不斷吸收新知,累積本業和跨業的知識。
特點5,睿智控管(Subtle Control)
建立團體責任感,強調自我控制(self-control),方法是同儕控制,以及透過團體關心力量。
特點6,組織化移轉學習成果(Organizational transfer of learning)
新產品開發交付後,把專案團隊成員獲得的新知識技能,轉移給公司其他同仁。例如,用滲透(osmosis)的方法,指派前一案的重要成員,接著參與後續的新案,或是把前案開發期間採用的實務,轉變成公司的標準做法。

相關文章:MetaScrum,跨部門溝通踹共

(作者為敏捷教練、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ACP®、台灣、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RMP®)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瞎米?寫名字就能測出勞碌命!

徐柏峰
同時做好幾件事,效率是不是比較高?日前看了Dave CrenshawThe Myth of Multitasking得到靈感,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讓您透過寫自己的姓名就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多工。實驗需要的道具只需要2張紙、2枝筆和1個碼表,如下圖:
實驗需要的步驟只有3個:
1.        把碼表準備好,倒數54321,開始把自己的姓名寫在白紙上,寫完停表,記下寫自己的姓名花了多少時間。例如,我寫「徐柏峰」這3個字,共花了9.38秒。

2.        計算一下自己的姓名筆畫,例如,「徐柏峰」的筆畫是10910。然後把碼表準備好,倒數54321,開始在姓名底下用「正」字符號分別寫下每個字的筆畫,寫完停表,計算寫筆畫花了多少時間,以我而為例,劃正字符號共花了9.08秒。

3.       準備另一張紙,把碼表準備好,準備「多工」寫姓名和筆劃,寫的方法是,姓名寫了一筆,就在底下劃一畫,姓名再寫一筆,就在底下再劃一畫,寫完劃完之後,把花費的時間寫下來,以我為例,同時寫姓名和筆畫共花了54.06秒。



把前面2個步驟的時間加起來,這是您分別專心做2件事需要的時間,第3個步驟的時間,就是您在多工的表面下,實際花費的時間,專心模式和多工模式之間的差距,就是切換任務的成本,兩者相除的結果,就是你的多工效率。
我曾經拿這個實驗測試過幾十個學員,發現了相當一致的結果:
第一、在受測人當中,所有的人多工模式的花費的時間,都比專心模式還要多
第二、切換任務的成本,大約是執行任務本身時間的2倍 
第三、多工模式下,動作比較緊張,而且容易做錯
Lean Mindsets中主張,如果能夠減少同時正在做的事(Work in Progress, WIP),就能增加整個生產線的效能,背後的道理就是如此! 如果您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限定自己一次專心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應該可以增加您的工作效率。
(作者為敏捷教練、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ACP®、台灣、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RMP®)